自殺
看起來遙遠
實際卻每天都發(fā)生在我們身邊
全球范圍內
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亡
在我國
每年大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
女性多于男性
自殺未遂的人數(shù)高達200萬
自殺是我國人群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
是15-35歲青壯年的首位死因
70歲以上人群自殺率最高
青壯年自殺原因
青壯年人群,多由于學業(yè)壓力、工作壓力、情感傷害以及家庭矛盾等原因,易出現(xiàn)低落情緒,同時又欠缺較成熟的情緒調節(jié)能力,容易一時想不開做出不理智行為。
老年人群自殺原因
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,經歷越多,所經受風險和不良刺激也就越多,軀體的健康狀況也會越來越差,罹患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。而且,到了老年,還會經歷親人的離世等問題,軀體健康狀況惡化、罹患精神障礙的幾率也高,自我照料或者履行社會職責的能力也會日漸減弱,人際交往的范圍也會縮窄甚至自我隔離,自我沒有價值的感覺也會越來越強烈,如果再有其他不良事件發(fā)生,更可能采取致死性高的方式自殺。
10大自殺危險因素
①死前兩周抑郁程度重
②有自殺未遂既往史
③死亡當時的應激強度大
④死前一個月的生命質量低
⑤死前兩天有劇烈的人際沖突
⑥慢性心理壓力大
⑦朋友或熟人曾有過自殺行為
⑧有血緣關系的人曾有過自殺行為
⑨失業(yè)或從事沒有薪金的工作
⑩死前一個月社會交往少
對自殺的誤解
誤解:談論自殺的人不意味著會去自殺。
事實:人們談論自殺可能是在尋求幫助或支持。許多談論自殺的人正在經歷焦慮、抑郁和絕望,可能會覺得沒有其他選擇了。
誤解:大多數(shù)自殺突然發(fā)生,無任何預警。
事實:大部分自殺行為在發(fā)生之前就已經有一些警告信號了,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方面的信號。當然也有一些自殺發(fā)生之前沒有任何警告信號。但了解警告信號都有哪些且留意這些警告信號是很重要的。
誤解:自殺者是決心要尋死。
事實:相反,自殺的人往往處于生與死的矛盾中。有人可能會沖動行事,比如喝農藥,幾天
后死了,盡管他們其實想活著。在恰好合適的時間獲得情感支持可以預防自殺。
誤解:一旦一個人有自殺傾向,他 / 她就總會有自殺傾向。
事實:高自殺危險往往是短期的和在特定情況下發(fā)生的。盡管自殺想法可能會再出現(xiàn),但它們不是永久存在的;以前有過自殺想法和自殺未遂的人也可以繼續(xù)生活很長時間。
誤解:只有有精神障礙的人才會輕生。
事實:自殺行為意味著強烈的不快樂,但不一定有精神障礙。很多精神障礙患者不會受到自殺行為的影響,并不是所有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都有精神障礙。
誤解:談論自殺是個餿主意,會被理解為鼓勵自殺。
事實:由于圍繞自殺存在普遍的恥辱感,許多考慮自殺的人不知道該向誰訴說。公開討論自殺不僅不會鼓勵自殺行為,反而給了這個人其他的選擇或者有時間重新考慮其決定,從而預防自殺。
不要忽視身邊的他們,敏銳地發(fā)現(xiàn)自殺傾向,及時給予幫助,有時候你的一句話,就很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(fā)生!
來源:揚子晚報 、人民網
|